[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]
凯里文明网 > 四在农家.美丽乡村
凯里新光村:芦笙悠悠,文化传扬
时间:2020-10-06来源:百姓O距离
 

  

  曹操的《短歌行》中有一句诗词,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,我有嘉宾,鼓瑟吹笙”,描述的是大宴宾客时演奏乐器的场景,这乐器就是“芦笙”。我们黔东南州也有一句本地话,芦笙一响,脚板发痒,芦笙不吹,五谷不长。可见从古至今,芦笙都是我们老百姓奏乐娱乐的一重要乐器。那提到芦笙,不得不说的就是我们凯里舟溪镇的新光村了,这个远近闻名的“芦笙之乡”,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芦笙,人人都会吹。

  今年已经73岁的潘柔达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,从17岁开始拜师学习制作芦笙到现在已经有56年时间。因为上了年纪,身体又不好,潘柔达老人已经没办法再亲手制作芦笙,不过潘柔达在换一种方法传承制作芦笙的技艺和文化,那就是教徒弟。

  潘柔达老人一生钻研芦笙制作,可谓是精益求精,他制作的芦笙吹起来,乐曲优美动听,曲调此起彼伏。潘成兰、潘胜阳夫妻俩人现在在潘柔达老人手下学习制作芦笙,提到师傅潘柔达,夫妻两人赞叹不已。

  就觉得这手艺相当不错的,觉得潘老师的手艺在我们村里面 ,做芦笙的质量、 音质全部各方面都很好。

  潘柔达老人制作的芦笙不仅深受附近村民的喜爱,还远销国外,来过他家买芦笙的,有来自美国、德国、法国、英国等不同国家的人,提到这事,潘柔达老人满脸自豪。他说,自己制作的芦笙被大家喜欢,黔东南州的芦笙文化也因此越传越远。

  第一个是卖到日本和美国这两个国家 ,还有德国和法国,那时候钱还不太值钱,当时卖了 27块。

  从一把芦笙27块钱,到几百块,现在潘柔达老人制作的一把芦笙能够卖到了上千元。潘柔达老人说,他的一生没有做过其他工作,一直专心制作芦笙,致力于传承芦笙文化,靠着这份“事业”养活了一家人。

  像一把芦笙1000多块,1100 块这种, 一个礼拜弄4、5把芦笙,年轻的时候一个月弄6把。

  在新光村里,还有很多以家庭为单位的芦笙作坊,75岁的潘洪珊老人家就是其中一个。记者走进潘洪珊老人家,一进门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捆的芦笙竹、已截好的杉木,还有繁多的工具,炉台、铁锤、木工锯各式刮刀,长短大小不一的各种铁制通条等,林林总总共200余件。

  现在,潘洪珊老人带着大儿子正在赶订单,这都要在国庆节前完成。每每遇到村里举行活动,芦笙是必不可少的乐器。目前,潘洪珊老人有三个订单,芦笙制作已经成为了潘洪珊老人家中的主要收入经济来源。

  雷山 、丹寨、旁海吹芦笙的 我们苗族的人都跑到我们寨子来买芦笙 ,他们来买芦笙就铺着稻草来这里睡,等芦笙。

  目前新光村有60户村民以制作芦笙为业,年产芦笙3万把左右,年产值100万元以上,已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,芦笙已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。

  据了解,新光村的芦笙制作已有近400年的历史,在很多村民家门口都种得有大片的竹林,大家就地取材,制作芦笙,既能养家糊口,也能让芦笙的技艺得以传承。(龙炳燕 潘春春 潘小丽)

责任编辑:吴胜成
[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]